一個專案的導入,究竟有沒有解決掉企業的問題,是否達成預期的目標?我們應該從什麼角度來衡量呢?
[wiki]
關鍵績效指標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,KPI),又稱主要績效指標、重要績效指標、績效評核指標等,是指衡量一個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,是一項數據化管理的工具,必須是客觀、可衡量的績效指標。
哈佛大學名師科普朗(Robert S.Kaplan)就說:可以把『KPI』想像成飛機駕駛艙內的儀表。
飛行是很複雜的工作,駕駛需要燃料、空速、高度、學習、目地等指標。而管理階層和飛行員一樣,
必須隨時隨地掌控環境和績效因素,他們需要藉助儀表來領導公司飛向光明的前途。
當無法達成KPI的設定值時,必須分析原因,重新檢討資訊系統、業務的流程、組織體制等。因此在決定採用何種KPI值時,必須考量到期待的效果為何?確實掌握和KPI值的因果關係,取得KPI的方式和其容易程度。
制定KPI值時必須注意到不可有太多的目標值,或者選錯目標值,以避免造成錯誤以及控管的困難。
KPI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,但是要怎麼運用呢?要怎麼訂定KPI來作為管理階層的參考依據呢?
首先,我們必須了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。
例如:管理階層發現庫存居高不下,為客戶的下單而備的貨,因為客戶臨時抽單,PM並沒有即時處理,造成在原廠的 Window Day 之後無法 Cancel 採購單,呆滯庫存不斷累積;或誤判市場趨勢,大量進貨,當 Demand 下修時,庫存去化速度緩慢,庫存數量節節攀升。
這些是產業供應鏈不斷存在的問題(即長鞭效應),要如何控管庫存?使庫存水位能夠控制在合理範圍?
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設定 KPI 來協助我們管理以及解決問題。(KPI 本身只是數據或目標達成與否的顯示,解決問題仍須透過管理手段)
例如:今天公司決定要將庫存水位維持在一個月(指與一個月的銷售量約當),呆滯庫存比率 30%以下。
為達到這個 KPI 所衍生出的管理手段為:PM下單時需註明下單的目的,為哪個客戶/哪個 Sales 備貨,預計何時可以去化,搭配採購電子簽核,管理階層在收到採購申請時,可以馬上得知目前庫存水位,客戶訂單狀況,原廠 Backlog(預計交貨的時間與數量),這個客戶過去半年的銷售狀況,未來的 Forecaste...,當這張採購單下出去之後,對於未來的庫存水位會產生的變化為何。
如果各相關數據評估後,此採購單下出去之後會造成未來的庫存水位攀升,同時呆滯庫存比率又偏高,那為什麼不優先處理已經發生的呆滯庫存?
這些指標,可以在管理階層做決策時,提供相關的數據警示,讓管理階層做出更好的判斷,以決定該不該核准此採購申請。
以上這個情境,所衍生出來需要提供的資訊,就可以作為我們系統發展的策略與目標。
除了滿足企業營運的 KPI 之外,IT部門本身也可以訂定 KPI 來檢視部門服務品質以及衡量人力資源是否充足。
例如:每月處理的需求單數,每月使用者叫修次數,當需求單數量攀升時,可以檢討造成攀升的原因,分析是否系統出現問題?或是需求單去化速度減緩,是否為人員負荷過重?
仔細想想,其實有很多衡量的指標可以訂定,提供決策時的參考,端看您的營運重心要擺在什麼地方,事情處理的輕重緩急而定。
策略評估工具,大致上介紹到這邊,還有很多管理上可以採去的方法,因本身涉略不多也不深,就不一一介紹,很多管理書籍可以參考,這邊介紹的主要是自己平常會使用到的一些工具/方法,在未來的篇幅中,會再將這些工具的使用做更多應用的介紹與探討。
jamesjan提到:
IT部門本身也可以訂定 KPI 來檢視部門服務品質以及衡量人力資源是否充足。
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都想不出答案
要不就是訂不出來
要不就是訂出幾個不痛不癢沒那麼KEY的PI
難怪只能一直待在廚房
沒法升CIO
公司內也有一堆我搞不懂有什麼重要性的bsc
我們IT部門沒有搞得那麼複雜...我在目標管理單元會介紹此部份...